<video id="rn1xx"></video>
<span id="rn1xx"><video id="rn1xx"></video></span>
<th id="rn1xx"><video id="rn1xx"><strike id="rn1xx"></strike></video></th>
<del id="rn1xx"><dl id="rn1xx"><del id="rn1xx"></del></dl></del>
<span id="rn1xx"><dl id="rn1xx"></dl></span>
<strike id="rn1xx"><video id="rn1xx"><strike id="rn1xx"></strike></video></strike><strike id="rn1xx"><dl id="rn1xx"></dl></strike><span id="rn1xx"><video id="rn1xx"><strike id="rn1xx"></strike></video></span>
<span id="rn1xx"><dl id="rn1xx"></dl></span><strike id="rn1xx"><dl id="rn1xx"></dl></strike>
<strike id="rn1xx"><dl id="rn1xx"></dl></strike>
<span id="rn1xx"></span>
<ruby id="rn1xx"><dl id="rn1xx"><del id="rn1xx"></del></dl></ruby>
<span id="rn1xx"><dl id="rn1xx"><ruby id="rn1xx"></ruby></dl></span>
歡迎光臨商務印書館,返回首頁
圖書搜索:

尋蟫記:書蟲博 平裝

分享到:

定價:¥128.00

  • 著者:187819 
  • 出版時間:2024年01月本印時間:2024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頁數:349頁
  • 開本:16冊數:1 卷數:1
  • ISBN:978-7-100-21282-3
  • 讀者對象:史及植物學有關注的大眾讀者,冷知識收集癖、“不務正業”斜杠青年、破圈跨界愛好者等一切有趣的心靈
  • 主題詞:閱讀,文化研究,中國
  • 人氣:10

顯示全部編輯推薦

“搖滾博導”陳涌海,跨界尋蹤之作,化身蠹魚,書海暢泳

“搖滾博導”陳涌海首次跨界博物寫作,科研精神與人文情懷的巧妙結合。
全書精選特種書紙雙色印刷,書頁柔滑細膩,護封雙面印刷,全面呈現圖片質感。

 

顯示全部序言

序言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時間之口》有一文講“在圖書館的幽暗中度過一生”的衣魚或白魚,我讀了非常喜歡,抄在筆記本里不算,又去網上搜索衣色的介紹:它是書蠹中的一種,有很多別名,如蠹魚、蟫、壁魚、銀魚,等等,古代詩文中經常出現。
找衣魚照片時,覺得書蠹蛀蝕古籍留下的孔洞很有意思,蛀痕的起始和消失與書法筆畫間的起落有某種神秘的呼應,于是又檢索蛀痕有關的各種古今文獻。關于書籍治蠹、防蠹的文獻是最多的,我卻是不太關心,因為我的書從未被蟲子吃過。八十年代有一些文獻提到了蠹痕,書蟲都是作者親眼所見,親手所拂,讀起來生動有趣,只是這樣的文獻并不多。到了九十年代,文抄公出現了,文章抄來抄去,作者多半是圖書館工作人員寫文章大概是為了評職稱。有一人很惡劣,把自己某文大段文字中的“書虱”換成“毛衣魚”,又去別處發表,這比抄襲更惡劣。我也用Web of Science之類的科學文獻檢索系統來查找衣魚和書蟲的英文文獻,研究報道很少但有很多殺蟲劑的專利??磥頍o論中外,對于書蟲,大家都只有殺滅的興趣。
這么多資料看下來,兩眼昏花。大部分學術類文獻津津有味地介紹各種書蟲的形態、習性以及如何防治,對蛀痕卻都語焉不詳。我能理解,對急于消滅害蟲的人來說,蛀痕怎樣并不重要。像我這樣對蛀痕運動變化規律感興趣的人應該很少吧,我時常想象書蟲在書籍中穿墻打洞的樣子,猜測它們如何選擇運動方向,跟重力加速度是否有關系。年底了,有點閑工夫也算正常吧。
倒是發現某個藝術家也對蛀痕有興趣,他受書上蛀痕啟發,創作了系列架上和裝置作品。真是讓我嫉妒——仿佛自己的創意被他人提前偷去——而又無可奈何。好在那并非我想要的那種痕——我并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但確定不是這位藝術家鼓搗出的那些。
我在網上找到一些蛀痕的照片,但是遠遠不夠。即便有了各種各樣的照片,我還想看到真實的蠹痕,親手拂拭那些神秘的蟲篆。
于是我跑到單位圖書館黑漆漆的書庫(不知道燈的開關在哪兒),從幽暗無光處的書架底層抽出一本書來,看不見的塵土撲鼻而來,借著窗外天光細看,毫無書蠹的痕跡。又跑到報國寺(很少的舊書攤)和潘家園(太多的舊書攤),也找不到蟲蛀之書:問攤主有沒有蟲子咬過的書,攤主看我像個傻子。
我不會絕望,這早在我意料之中,干燥寒冷的北方不是書蠹的家園在溫暖潮濕的南方,無數的書蟲正在書冊里挖洞打滾呢。你等著,南方。當我從所有這些紙張和文字上抬起頭,沒有人看到我搖晃的觸須和裂變的復眼。
前邊這些文字是我2015年春節期間寫下的。因為對蠹痕產生興趣,從而到處收集蠹魚的資料。在閱讀這些由古至今、從西到東的資料時,因為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出于習慣,總是不由自主地提出很多問題來。為什么有不同的蠹痕?這些不同的蠹痕跟不同的書蟲有什么對應關系?衣魚為什么命名為蟫?“覃”字是怎么造出來的?為什么恰好是李白發明了“蠹魚”這個詞?這些問題就像波浪追逐波浪一樣,在腦海里永不止息地推移,攪動自己像蠹魚一樣在書籍的海洋里自在地尋覓。
看了足夠多資料,一些問題有了明確的線索和答案,還發現很多文人墨客對蠹魚和蠹痕的認識完全是錯誤的。這時突然想到:為什么不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寫一本蠹魚主題的書呢?國內和國外出版過幾本關于書籍檔案害蟲的書,主要介紹各種害蟲的昆蟲學知識,捎帶介紹它們對書籍檔案的危害情況以及書籍檔案保護方法等??偟恼f來,這些是面向圖書檔案管理的專業書籍,普通讀者顯然不會感興趣。
我想寫或者說有能力寫的只能是一本帶有科學或學術視角的文化閑書。圍繞蠹魚一書蟲這一主題,把我搜尋到的各種資料、我的疑問以及相應的思考和回答組織起來。這樣的書可以牽涉很多知識領域:人文方面涉及文學語言文字學、插圖和裝幀、工藝美術等;科學技術方面涉及昆蟲學、物理學印刷術和造紙,甚至本草學知識。也許好奇心重的讀者會感興趣。對我自己來說,這樣的內容足夠駁雜卻不至過于寬闊無邊,正好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科學職業密切相關,又因為題目夠小而不會占用我過多的時間精力,可以說是非常合適的。
然而一旦開始行諸文字,就不像尋找查閱資料那么心情愉快了。我以前只編寫過科技方面的專業書籍,面對的是從事科研的讀者,邏輯清楚、文字簡明扼要即可?,F在寫這種面向普羅大眾的書,總覺得應該有點文采,要有趣味性、故事性之類,這方面我可以說是毫無經驗??偸窃诤芏鄬懽鲉栴}上猶豫不決,無所適從。怎樣取舍收集到的眾多材料?直接引用古文原文,還是轉成白話文來敘述?敘述的語氣應該輕松幽默(然而我并不幽默)還是自已擅長的簡明扼要?背景知識介紹到什么程度?證據是否足以支持結論?諸如此類。
我可以假裝這些問題都不存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寫,但總有一個問題如白日高懸,無法回避:寫這本書究竟有什么意義?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寫項目申請書去申請研究經費,首要的問題就是要說明這項研究的意義,要么具有科學上的意義,即推動學科的發展和加深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要么具有應用上的意義,即研究成果可以轉化成生產技術或產品,滿足人類需求。那么研究蠹魚到底有何意義?蠹魚畢竟是個太不起眼的東西了,對現在的人類來說,既沒有多大的好處,也沒有多大的壞處。舊時中醫認為衣魚具有利尿通淋、祛風明目、解毒散結等功效是《本草經》三百多味藥中的一種;然而現代中醫認為衣魚并無此用,已經放棄這味藥。舊時蠹魚啃食書籍紙張,還能惹怒藏書人,促使人們發明各種治蟲辦法?,F在蠹魚幾乎銷聲匿跡了,絕大多數人沒見過蠹魚和被密魚蛀食過的書,很多人連蠹魚的蠹字都不會寫。在這種情形之下,研究蠹魚豈不等于研究“馬尾巴的功能”?
韓愈曾經用詩句“爾雅注蟲魚,定非磊落人”批評他的學生皇甫提醉心于園林花鳥,不關心國計民生。必須承認,研究蠹魚其實比“爾雅注蟲魚還不如。研究蚊子、蒼蠅、蝗蟲之類的害蟲,有助于避免它們帶來的危害;研究蜜蜂、蠶之類的益蟲,可以促進物質生產;哪怕知了、蜻蜓、蜘蛛這些看似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蟲子,因為可以經??吹?、聽到,人們也有興趣去了解:為什么要研究躲在陰暗角落里丑陋的蠹魚呢?
搞清楚蠹痕形狀跟書蟲的關系,理解了蠹魚形象為何混亂,知道了覃就是鹽。搞清楚了衣魚銀色光澤的物理機制,掌握了很多人們不了解的蠹魚知識:這與孔乙已知道“回字有四樣寫法”本質上就是一回事,不過都是些無用的知識。
當然我可以對比中文的蠹魚和英文的bookworm在各自文化中的內涵外延,進而探討東西方文化上的本質差異,也可以從語言學角度研究蠹魚之類的詞匯的興起和衰落,探討社會文化思潮對語言文字的影響等等,以此來拔高蠹魚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但是,這樣當不是變成正兒八經地做學術研究了?還是在一個自己陌生并且也毫無研究基礎的領域。我可沒有發瘋。自己也深知這小小的蠹魚,一種完全滅絕也絲毫不會影響人類文化和物質生活的原始昆蟲,根本承載不了也無需承載那些宏大的旨意——用來承載我的好奇心倒是蠻適合的。
我當然可以較真,得意洋洋地指出文人和藝術家在描述蠹痕和衣魚時所暴露出的科學上的矛盾;但又深感文學藝術的真與科學的真完全是兩碼事,拿科學的真來要求藝術,只會減弱甚至消除文藝作品的感染力,從而破壞了文學藝術的真。這并非我的追求。
問題依舊高懸,但我并不需要申請經費,也就不用編造蠹魚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了,我只管考慮對我個人的意義——我好奇,我高興我愿意,我較真,就是我寫這本書的意義。
即便是無意義的蠹魚研究,也有足夠多的樂趣。尋覓蠹魚相關的新資料發現看似無關的資料之間的內在關聯,這些與科學研究中搭建新設備以獲得新的實驗數據、找到實驗現象背后的物理機制沒有本質區別,也都具有尋找和發現的愉悅,都是在混沌未知的世界中構造了一個心智上的有序結構。最大的不同,就是別的研究終歸是對社會有意義的、有用的,從而可以從社會獲得名聲和利益的回饋,而蠹魚研究幾乎沒有這樣的效益。但是不正是這種無用才使得快樂更加純正、深刻嗎?近來的哲學明星韓炳哲說了:“然而,感知的深層快樂卻在于這些行為的無效率之中。它源自徜徉于事物卻不對其加以利用和榨取的長久的目光?!?br />借由無意義的蠹魚研究,一窺古典經籍之門,對古代知識海洋的浩瀚也算有了浪花一朵朵的切實體會。韓東的詩說得好:“你見過大海/你也想象過大海/你不情愿讓海水給淹死/就是這樣?!蔽乙膊幌朐賹戇@種需要大量閱讀的書了,這幾年眼睛又近視了一百多度,我可不要眼睜睜地淹死于書海之中。
最后要感謝期間幫助過我的人。我的學生賈彩虹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幫我買過兩本關于書蟲的英文二手書:重田幫我翻譯日文書名;韓笑給我寄來在法國舊書集市上買到的精致衣魚彩色插圖;大學同學王迎請他兒子幫我翻譯了《書的敵人》一段拉丁文詩;秦晴不辭辛苦地幫我在東京大學圖書館翻拍《紙魚繁昌記》的封面和內封,想到國圖古籍館不允許翻拍資料,不知道東京大學的圖書館是什么規定,我的請求是否讓她處在“違法犯罪”的邊緣?老友孫賓幫我從北大圖書館下載了幾篇民國報刊文章還有墨甫、楊典、滌愁等人幫我捕捉衣魚,沒有他們的幫助,衣魚對我而言只不過是干癟的文字和僵死的圖片。

顯示全部作者簡介

陳涌海,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期從事半導體材料物理研究。同時也是音樂人,創作并演唱的《將進酒》等歌曲廣為流傳,曾參加2012年央視網絡春晚、2018年央視《經典詠流傳》等節目。發行音樂作品:北京大學校園音樂合集《沒有圍墻的校園》中的《廢墟》;《未名湖是個海洋》中的《張木生》;竇唯專輯《山水清音圖》中《童子誦樂圖之一、之二》(吉他演奏)。

顯示全部內容簡介

為什么有不同的蠹痕?這些不同的蠹痕跟不同的書蟲有什么對應關系?衣魚為什么命名為蟫?“覃”字是怎么造出來的?為什么恰好是李白發明了“蠹魚”這個詞?
這些問題就像波浪追逐波浪一樣,在腦海里永不止息地推移,攪動自己像蠹魚一樣在書籍的海洋里自在地尋覓。
問題依舊高懸……我只管考慮對我個人的意義——我好奇,我高興,我愿意,我較真,就是我寫這本書的意義。

顯示全部目 錄

序言
蠹魚演化史
衣魚、蠹魚和書蟲
蠹魚前傳——“蠹魚”詞源考
蠹魚后傳——“蠹魚”詞義和形象的演化
蠹魚外傳——衣魚圖像史
蠹魚消亡史
科學與藝術
胡克的衣魚觀察
衣魚銀粉——白膩鉛粉如
蠹痕之惑
書畫中的蠹痕作偽
蟲書之美
蠹魚書幀
歐洲的書蟲
辟蠹的科學與藝術
文學和掌故
蠹魚三食神仙字及其他
蠹魚馱走黑暗
兩條腿的蠹魚
蠹魚的變化
《書的敵人》與衣魚
葉靈鳳與蠹魚
蠹魚屎與秦灰
李白與蠹魚
飽蠹樓
銀蠹魚和紅金魚
蟫考篇
蠹魚異名源考
蟫考——為何衣魚名為蟫
蕈草考
蟫尋篇
捕蟫記
蟲洞記
我的辟蠹術
安琪的衣魚圖和詩
楊典衣魚圖、蟲蟲蟲天印及詩
附錄:蠹魚簡明文獻
国产黄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视频